晓星说数学:数学也要大量阅读
2023-05-27 16:24:12
  • 0
  • 0
  • 1
  • 0

       我们曾经说过:数学是一门语言,数学是科学交流的语言,具有自己独特的概念、词汇、符号、规则与表达方式;在数学入门的初始阶段,我们应该像学习语言那样去学习数学。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如语文或英语,无不需要大量阅读;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如语文或英语,“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这是普遍的共识,大概不会有什么人反对。

       可是,中国的数学教育,却偏偏缺少“说”与“读”这两个环节。数学的“说”姑且不论,不是我们今天的话题。数学既然也是语言,缺少了“读”这个重要环节而能够真正学好,岂非咄咄怪事!

       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很少有人认识到“数学也要大量阅读”。很多孩子刚开始学习数学的时候,还兴趣盎然、信心满满,后来就逐渐感到越来越枯燥、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听不懂、越来越做不了、越来越厌恶、越来越害怕、……,原因虽然很多、各有不同,但其中最具有共性的一点就是“数学阅读量太少”。

       很多孩子和家长、甚至包括一些数学教师,误以为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解题”:只要牢记公式、掌握题型、学会做题就行了。错!大错特错!数学教学的核心是领悟数学精神、掌握数学语言、发展数学思维,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大量的数学阅读。

       为什么有的孩子听不懂老师的讲解?为什么有的孩子审题不知题意?为什么有的孩子理不清解题思路?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懂如何表达?不能不说都与“不理解或者不太理解数学语言”有关。而要充分理解数学语言,除了老老实实像学习语文、英语那样“听、说、读、写”之外,绝没有其它任何捷径。当然,数学的“读”并非是“朗读”而是“阅读”。

       数学阅读,也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开始的时候,可以先从一些数学科普读物读起。这方面,欧美做得比我们好,有一套英国人南茜·迪克曼写的《奇妙的数学世界》,包含了《自然中的数学》、《宇宙中的数学》、《科学中的数学》、《艺术和体育中的数学》等四册,就很具有雅俗共赏的范儿,既适合中小学生、也适合家长阅读。这套数学科普读物,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让你真真实实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中、宇宙中、科学中、艺术与体育中处处都有数学。不知不觉拉近了我们与数学的距离、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与此同时,也可以读一些短小精彩的数学故事或数学谜题(不宜太难),比如《能否相信自己的眼睛》、《数学家的墓志铭》、《会数学的蝉》、《不可思议的黄金螺线》、《棋盘上的麦粒》、……、等等。数学阅读与其他阅读有一点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必须认真、仔细、准确,不能囫囵吞枣、只看个大概,还要动脑筋思考。要在阅读中体验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快乐。如果确实对数学感兴趣,并且基础也不错,建议去读读吴军的《数学之美》,通过这本书,你可以知道如何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的魅力。

       再进一步,那就是阅读一点数学史。比如,(英)乔尔·利维的《奇妙数学史》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展示了数学如何一步一步从古代发展到现代;这本书特意绕开了复杂的计算与证明,对历史上重大的数学事件与突破,不纠缠细节,只讲思路框架与脉络,比较适合青少年阅读。如果具有一定数学基础,则推荐阅读蔡天新的《数学简史》,这本书侧重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数学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当然,数学教科书是必须阅读的,而且要反复读、仔细读、咬文嚼字地读,绝不能像现在很多学生、甚至数学教师那样,仅仅把数学教科书当成是“习题集”!教科书对于我们理解与掌握数学语言具有无可替代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反复读、仔细读,可以帮助我们充分理解数学语言,并仿照它的示范,学习数学语言的规范表达。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