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给美羊羊听:你不能不知道的东西方“狗文化”——狗年说狗
2018-02-23 12:26:24
  • 0
  • 0
  • 7
  • 0

       你出生在澳大利亚、成长在澳大利亚,从“法律”的意义上,你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但你依然是炎黄子孙,你的父母亲都来自中国,你的“根”在中国,你从小就不知不觉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今后还会继续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从“文化”的意义上,我们希望你能成为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的“新移二代”,而不仅仅是一个对中华文化一知半解的尴尬的“香蕉人”。

       今年2018年,是中国农历的“狗年”。中国农历纪年与十二生肖有关,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不断轮回。2015年你出生那年,是中国农历“羊年”,你又是个漂亮的小女孩,所以你的乳名叫“美羊羊”。

       今年既然是中国农历“狗年”,我们就来谈谈有关东西方“狗文化”的话题。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说:在中华文化中,狗是人的忠诚伙伴,是忠义和平安的象征,中国人常常称它们为金犬、玉犬、瑞犬、义犬。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8年春节给中国人拜年时也说:狗代表着正直、可靠、诚实等品质。这些品质同时也是全体美国人称赞与珍视的。

      可见,东西方都认为狗具有值得称颂的优秀品质。

       中国人把狗的优秀品质概括成“忠、义、安、勇”:

       首先来看“忠”,也就是“忠诚”。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在所有被人驯化的动物中,狗对人类的忠诚度是最高的,对主人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实让人感动。一只狗要是爱你,堪称“至死不渝”,人反而倒不一定了。“忠犬八公”的真实故事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果到了你能够看懂爷爷这篇文章的年代,你还没有听说过“忠犬八公”的故事,那我建议你去查一查、看一看,不知道那时的互联网会升级换代成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你的查询能力与手段一定比爷爷、比爸爸强,甚至有可能戴个头盔或植个芯片,只需用“意念”想一想,便可以“心想事成”。

       再来看“义”,也就是“义气”。传统的中国人非常讲究“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历史上“义犬救主”的故事不胜枚举。中国古籍《搜神记》卷二十有一则《义犬冢》的故事,你可以找来看看,虽然原文是文言文,但在你那个“人工智能”的年代,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传说满族祖先努尔哈赤一次兵败被明朝官兵追赶,也是他随身所带的一只黄狗舍命将其救下,其情节就与《搜神记》中的“义犬救主”极为相似。如果你质疑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可以给你一个当代现实版的“义犬救主”:2003年11月28日江西九江林业驾校,一只名叫赛虎的义犬主动以身尝毒,牺牲自己救下了三十多条人命!

       接着是“安”,也就是“安贫”。“安贫乐道”是中国儒家的一种精神境界,意思是:哪怕再贫穷再困苦,也要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狗虽然谈不上什么理想与信念,但恪尽职守绝对堪称楷模,从不在乎“报酬”、也不会“见利忘义”,可谓“安贫守责”。

       中国著名作家老舍,曾经写过一篇《狗》的文章,那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普遍吃不饱,中国狗更吃不饱,“中国狗恐怕是世界上最可怜最难看的狗。”老舍在文章中写道:“狗虽那么摸不着吃,那么随便就被人踢两脚,打两棍,可是它们还照旧替人们服务。尽管它们饿成皮包着骨,尽管它们刚被主人踹了两脚,它们还是极忠诚的去尽看门守夜的责任,狗永远不嫌主人贫穷。”

       另一个著名作家张贤亮也曾写过一篇《大话狗儿》,文中感叹说:“在‘世味年来薄似纱’的社会,听过老婆嫌丈夫无能、丈夫移情别恋而离婚的,听过子女嫌家庭贫穷离家出走、或是在同学面前羞于开口叫爸爸妈妈的,却从来没听过哪家的狗怨主人不喂它进口狗粮不辞而别的。……‘儿不嫌母丑’好像并不确切了,‘狗不嫌家贫’倒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狗、马、牛、鸡、羊等等,都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但唯有狗会和人类建立家人般的感情。……狗比父母妻子还亲,与狗结为家庭的牢固程度甚至超过血缘关系。”

       虽然“狗比父母妻子还亲,与狗结为家庭的牢固程度甚至超过血缘关系”,但在中国,狗似乎始终未能成为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甚至有些地方至今仍有“吃狗肉”的陋习;这一点倒是西方人做得比较好,你生活在属于西方世界的澳大利亚,人与狗的亲密关系,你应该比中国人体会得更深。

       最后是“勇”,也就是“勇敢”。在动物中,无论体格与体力,狗都算不上“凶猛”,却敢于与比它更凶猛的豺狼虎豹打斗、拼搏,我们的祖先原始人最初驯化狗时,正是看上了这一点,把狗训练成了人类狩猎的好帮手。以狩猎、采集为生,是原始人很长一段历史的生存手段,原始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能够生存繁衍、并逐渐进化成现代人类,狗的勇敢不能不说是立下了一大汗马功劳。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4年11月20日报道,一支北极科考队所带的一条雪撬犬,面对不怀好意、体积庞大的北极熊步步紧逼,丝毫没有退缩,挺身狂吠并伺机发动攻击,最终成功逼退北极熊。这一幕碰巧被随行的意大利摄影师Alberto Panizza拍到,成为当年一幅珍贵而有趣的新闻图片。

       你生活在澳大利亚,英语将成为你的母语,你将会知道英语中很多与dog(狗)有关的俗语,例如:

       lucky dog——幸运儿

       sea dog——老练水手

       top dog——大佬、顶级人物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to work like a dog——工作勤奋、拼命工作

       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

       die dog for somebody——敢为知己者死,效犬马之劳

       ……

       绝大多数是“褒义”的。

       由此可见狗的优秀品质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之深。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致认为,尽管你和你妹妹的母语将是英语、尽管在你们那个人工智能时代英文与中文的互译将会十分简便,你们作为炎黄子孙还是要学习和掌握中文,至于粗通还是精通,那就要看你们的天分与努力了。

       与英文的“表音”的“拼音”文字不同,中文是一种“表意”的“象形”文字,每一个汉字的笔画结构、边旁部首都形象地表现了这个汉字的历史来源、或者原始意义。

       例如“狱”字:左边的“犭”与右边的“犬”都代表“狗”,中间的“言”则代表“狗的叫声”,——“两犬相对而吠”,在干什么?在看守牢狱中的犯人,“狱”的原意就是由狗看守的“牢狱”。事实上,中国古代牢狱确实是由狗来看守的。无独有偶,在古希腊以及整个印欧语系的神话中,也都广泛流传着大同小异的“地狱看门狗”。

       “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可谓至深至远,凡边旁部首为“犭”或“犬”的汉字都与“狗”有关。公元一世纪成书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犬”部就收录了86个汉字;到公元六世纪南北朝时期,含“犬”的汉字大增,《玉篇》更是收录了265个之多,如“臭”“嗅”“哭”“默”“戾”“独”“犯”“狂”“狠”“猛”“获”“狎”“状”“狱”“器”、……。而这仅仅是“犬”部,还有大量分散在其他部首内,这些汉字所反映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

       还有一些古汉字中的“犬”在现代汉字中已经改变,如“笑”字,下部原本也是“犬”;而《玉篇》中将此字归在“竹”部。呜呼!人类两种最基本的感情“哭”与“笑”原来皆因狗而生、借犬来表达。

       不过,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一些俗语或成语,却大部分是“贬义”的,如“狗腿子”、“狗吃屎”、“落水狗”、“狐朋狗友”、“人模狗样”、“狗尾续貂”、“狗屁不通”、“狼心狗肺”、“鸡犬不宁”、“狗血喷头”、“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急跳墙”、“挂羊头卖狗肉”、“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着实委屈了忠实可靠、任劳任怨的“中国狗”!

       其实,中国古代狗的地位很高,不仅享受极高的尊荣,连宗庙祭祀时都少不了狗。有一种“羹献”用的就是狗,而且是要肥狗,《说文解字》中所谓“犬肥者以献之”,“献”字就是这么来的,献的本义就是“宗庙犬”,而且还有专门饲养“宗庙犬”的官职。

       为什么“狗”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会如此矛盾、如此纠结?为什么东西方的“狗文化”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爷爷缺乏深入研究,实在说不清楚,不敢妄言;也许到了你们那一辈,会有学者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爷爷期待着。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